秋葵纹玉带

TIME:2015-09-21

1977年,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太平门外板仓村南京天文仪器厂内发掘了一座明代墓葬, 墓主人为明南京守备、魏国公徐俌。墓内出土金银器、玉器、瓷器等一批精美文物。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一副秋葵纹玉带,代表了当时玉器制作的高水平。

这副玉带以新疆和阗玉琢制而成,呈青白色,玉质细腻莹润,共20块,由长方形銙、长条形銙、桃形銙、鉈尾等几部分组成。其中长方形銙长6.7厘米,宽4.1厘米。长条形銙长4.3厘米,宽1.8厘米。桃形銙长4.7厘米,宽4.3厘米。铊尾长8.7厘米,宽4.2厘米。 采用镂空透雕手法作秋葵纹,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秋葵花叶,下层为根茎,蕾花相映,枝叶相扶,形态逼真,极富美感,构图凝练,琢工精细,枝茎曲折宛转,自然灵秀。整幅玉带简练中显现出典雅清丽之韵,浑朴中又见精妙之工,显示出高超的玉雕技艺。秋葵纹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秋葵为一年生草本,高达两米。叶如人掌,五至九片深裂,有粗齿。夏季开花,大如碗口,四五分瓣,淡黄色,朝开暮收。清代陈淏之《花镜》卷六“秋葵,一名黄蜀葵,俗呼侧金盏”。明代饰有秋葵纹的器物于明初及成化、弘治、正德三朝较为常见,如青花秋葵纹碗、秋葵纹犀角杯等。

这座墓葬的墓主人身份也非同一般,根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人为明代开国元勋徐达第五世孙徐俌。徐俌,字公辅,安徽凤阳人。他生于景泰元年(1450)十月,殁于正德十二年(1517)七月,享年六十八岁。成化元年(1465)袭封魏国公,成化十五年(1479)掌南京左军都督府事,奉祀孝陵,弘治九年(1496)守备南京,掌中军都督府事,正德五年(1510)七月加太子太傅。自徐俌十六岁袭封魏国公后的五十二年中,所谓“家法严肃,内外斩然”,“待宗族姻党虽以恩而有节制,竟无敢挠法者”。他“礼国之忠,奉亲之孝,事神之敬皆天分,所独得而力行之。”深得明武宗赏识。徐俌死后,上“辍视朝一日”,加赠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谥庄靖,命工部治理丧事。徐俌生前地位可见一斑。

由徐俌墓中出土的这副玉带我们可以看出明代玉器的一些特点。明代玉器上承宋元传统,造型粗犷浑厚,题材广泛,常见的人物、动植物、吉祥喜庆为题材的纹样,一般胎体较为厚重,镂雕技术继承了元代“春水”玉的技法,又有明显的“粗大明”的时代特征。在平面片状的玉料上能雕出上下两层不同的图案,被后代鉴赏家们盛誉为“花上压花”工艺,在镂雕立体型器物时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好表面和内部的完美和谐,这种技术甚至连清代玉匠都自叹弗如。珍禽瑞兽、吉祥图案、人物故事等纹饰,清秀雅致,绘画情趣浓厚,其线条刚劲利落,棱角分明,成为明代玉器的典型。这副秋葵纹玉带的镂雕纹饰就是典型的“花上压花”制作手法,使其艺术效果十分明显。但明代玉器有不拘小节的特点,主要装饰部位精益求精,对次要部位如玉制器皿的内膛、底部处理不求甚精。这副玉带板的背面处理就十分简约了。

玉带在明代发展到顶峰,已成为官场礼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同质地的带板标志着佩戴者不同的身份地位,在明代只有皇帝、皇后、嫔妃、太子、亲王、郡王、公、侯、驸马、伯及文武一品官才有资格使用玉带。由于近年来陆续考古发掘出一批高等级明代高等级墓葬,多是帝王公侯皇亲贵胄之墓,出土了一批玉带,使我们能对明代玉带的形制、纹饰、使用制度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明代玉带质料多为白玉,而且又以和阗白玉居多,质地细腻光润,由铊尾、辅弼、排方和圆桃组成,分素面和纹饰两种,有些还镶以金托。从现已发表的考古报告看,明代早期玉带以素面居多,形制质朴。如洪武十五年吴良墓、洪武二十一年仇成墓、俞通源墓、永乐五年宋晟墓、永乐二十二年徐钦墓中出土的玉带均为素面。玉带板雕琢纹样的主要有云龙纹、螭虎纹、灵芝纹、狮蛮纹、海水江牙纹等等。如在江西南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益庄王朱厚烨墓出土的一副龙纹玉带,銙面上均浮雕云龙纹与海水江牙纹样;南京玄武湖唐家山出土的一副洞石灵芝纹玉带,以减地技法雕琢洞石灵芝纹,灵芝枝叶逼真,富有动感,极富美韵。徐俌墓中另出有一副镶金托碧玉带,出土时带鞓保存完整。带板的数量与规格与秋葵纹玉带一致,素面,玉质纯正,抛光细致,玉色青莹,外镶金托,每块带板背面有2至4个穿孔,以铜丝将銙与鞓连缀在一起,銙的不同形状按照统一的规制整齐排列,反映出玉带使用方式。

这副秋葵纹玉带伴随着徐俌入殓在地下埋藏近500年,出土后依然质细莹润、灿然如新,真实反映出明代玉雕工艺杰出的水平,不愧是当时玉雕作品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