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5-09-21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开始为自己在南京东郊的钟山营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史称孝陵。于此同时,朱元璋按古礼法将一批开国功臣死后祔葬于南京周边地区。这些开国功臣的子孙后代死后相聚归葬其先祖的墓葬旁,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明代功臣家族茔园。
位于南京市南部的雨花西路上,就有着这样一处明代开国功臣家族墓地。墓主宋晟,字景阳,安徽定远人,早年随父亲宋朝用、兄长宋国兴参加了朱元璋的起义军,在推翻蒙元的战斗中屡建奇功,历任建宁、江西、大同、陕西四都司指挥使,后升右军都督府佥事。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任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授平羌将军,委以西北边务,永乐三年封西宁侯。宋晟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前后出镇西北凉州地区四次,计二十余年,对保卫明初西北边疆做出了杰出贡献。宋晟在永乐一朝极尽恩宠,明成祖朱棣分别将文成公主、咸宁公主下嫁给宋晟二子宋琥、宋瑛,他是朱棣统治西北广大地区的得力助手。《明史•宋晟传》记载:“帝以晟旧臣,有大将才,专任以边事,所奏请辄报可。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之法’。即敕晟以便宜从事。” 宋晟卒于永乐五年(1407),死后追封“郓国公”。
1960年早春3月的一天,城南中华门外能仁里郎宅山西侧取土中意外发现了宋晟家族墓葬。南京市博物馆前身的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派出专业人员对宋晟家族墓葬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宋晟家族墓葬共清理了6座,分布在三个圆形土墩内。三个土墩为南北向依次排列,根据墓葬内出土墓志的志文可知,中间的土墩埋藏有宋晟父亲宋朝用和夫人的两座墓葬,南面的土墩埋藏有宋晟和夫人叶氏的两座墓葬,北面的土墩埋藏有宋晟两位夫人丁氏和许氏的两座墓葬。
除宋朝用夫人墓葬为砖室石顶结构外,其余五座墓葬均为砖室券顶结构。砌筑墓葬的墓砖与南京明代城墙所用的大砖尺寸相同,墓室内可见有摆放随葬品的祭台、放置棺木的棺床、以及设置在墓壁上的壁龛等设施,这些都是南京地区明初功臣墓中普遍存在的特征。由于种种原因,宋晟家族墓葬现在已经不在了,仅留存两通墓葬前部的神道碑。一通神道碑是玄孙宋愷为宋朝用所立;另一通神道碑是宋晟儿子宋瑛为宋晟所立。这两通神道碑现已经历五百多年的风栉雨沐,表面坑洼斑驳,碑文腐蚀泐失,但其高大的体型,规整的制作,精细的雕工,仿佛向人诉说着该家族当年尊荣显赫的地位。198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和展示。
宋晟家族墓葬内出土了陶瓷、金银、铜铁、玉石等不同质地的珍贵文物近百件,一批以金首饰为代表的文物,不论是造型样式,或是精美程度,还是科研价值,都是明代同类器物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明代的金首饰多出于帝王、外戚、勋官、贵族等陵墓中,南京地区的“中山王”徐达、“黔宁王”沐英、“西宁侯”宋晟等为代表的明代开国功臣家族墓葬中出土的金首饰,独具特色。南京市博物馆珍藏的明代金首饰在全国博物馆同类遗物中,不仅数量众多、种类丰富、而且造型奇巧,工艺精美,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
我国古代金银器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发展缓慢,各个时代的金首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制作工艺变化不大。至明以后,金首饰大量用于王公贵族的服饰中,使其在装饰内容、表现手法和工艺制作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这一时期金首饰的风格一改唐宋以来的丰满矫健、清秀典雅,呈现出浓艳华丽,富丽堂皇的特点。明代金器制作在沿用传统工艺基础上,并借鉴其它手工制作业的技法,形成了锤鍱、焊接、镂雕、錾刻、掐丝、累丝、镶嵌等多种成熟的技法,或镶嵌琥珀、玛瑙、水晶、玉石、宝石,或累丝编织立体造型,或錾刻精美细致的纹饰,使得精美的黄金造型与玉石珠宝等名贵物品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色彩缤纷。许多首饰集实用、观赏为一体,反映出明代金银细作达到很高的水平。
明代的金首饰可分为冠饰、发饰、耳饰、腕饰、指饰、腰饰等,从头到脚,蔚为大观。
冠饰指束在髻上的发罩或发冠,为贵族燕居时的冠戴,男女形制不同。明代西宁侯宋朝用墓中出土的一件金束发冠就是典型的男子冠饰。冠上缀五道直梁状凸线,中部隆起,边缘用直线做出宽边,两侧各錾刻两孔,两两相对,使用时罩在发髻之上,用簪固定。冠上梁的数量,除起装饰作用外,又可辨官员的品级。南京将军山定远王沐晟墓出土的云纹金冠,为女性所用,半月形的金冠上锤鍱云纹,一堆镶嵌红宝石的金簪与金冠配套使用,造型和工艺十分精美。
发饰指佩带在发髻上的饰件,起到装饰和固定作用。发饰的品种最丰富,又以簪钗种类最多。有的簪钗将装饰纹样放在簪的顶部,有的放在侧面,有的簪针较长,有的较短,这说明明人在簪钗的使用上有较为细致的分工。用于发髻正面的为“挑心”,用于发髻顶部的为“顶簪”,用于发髻后面的为“分心”,用于发髻侧面的为“掩鬓”。功用不同,竭尽能巧,体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太平门外板仓徐达第五世孙魏国公徐俌的夫人墓中出土的凤凰形金簪最为精美。簪针扁平作钩状,凤凰挺胸扬尾耸立于祥云之上,凤首与凤爪用炸珠结焊成,凤尾、凤翅均用垒丝制成,羽毛部分则采用两股金丝编织而成。从明代命妇画像中可知,这种成对的凤凰形金簪是用于凤冠之上的插饰,凤嘴尚可悬挂珍珠类饰物垂下。这对金凤凰工艺非凡,用细如毫发的金丝和谷粒大小的金珠,根据凤凰各部位特征分段制做,完整地展现了凤舞长空美的造型,代表了明代金银细工的高超水平。
耳饰有耳坠与耳环两类,一般用粗金丝做成S状穿于耳垂,再在另一端焊接各种妆饰。最精致的当属太平门外板仓明代徐达家族墓出土的药神形金耳坠,耳坠造型为药神形象,上部为六瓣莲花,下部为一荷锄背篓女子,女子头挽高髻,颈戴项圈,身着双层莲瓣衣裙,双手持飘带环绕其身,背篓中露出一枝灵芝,药神立于莲花座上,耳坠采用花丝、镶嵌、锤鍱、焊接等工艺制成,造型精巧,栩栩如生。
腕饰指手臂及手腕上的装饰物,主要有金钏和金镯两大类。钏以其响声称作“跳达”、“条达”、“条脱”,明朝人也称作“手钏圈”。金钏以锤扁的金条弯制成螺旋状,少则数圈,多则十余圈,还能根据需要调节其松紧。太平门外板仓徐达第五世孙魏国公徐俌的夫人墓出土了牡丹莲纹金钏,金钏盘成七圈,用金丝相连并调节松紧,金钏的一端浅刻牡丹、夏莲、秋菊、冬梅等四季花卉,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江宁将军山沐英第十世孙黔国公沐叡墓出土的嵌宝石金镯,镯子宽大,镯头作双龙首,龙角、须、髯、睛制作精细,镯上一个个金托内镶嵌着红、蓝宝石,有一些金托内失去了镶嵌物,或许是珍珠、车渠之类的有机物,因久埋地下而风化无存了。但是我们从这副金镯可以想象的出当年精美异常的情景。
腰饰,指佩带于腰侧的饰件,明代服饰的特色之一是在腰带上佩挂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饰物。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叫“杂佩”,形制多种多样。江宁将军山沐英第十世孙黔国公沐叡墓出土一件特别的佩饰叫“金事件”,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挂着镊子、牙签、耳挖和小刀四个小物件。这些小物件可以收在金链下的圆形小筒内,圆筒上刻着一幅画,两位男子身着袍服,倘佯在山水之间。圆筒只有8厘米长,直径在1厘米,在如此小的空间里精心描绘的山水画,令人叫绝。这件“金事件”将生活常用小杂件构思巧妙的制作在一起,不仅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而且器物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
指饰指佩带在手指上的指环,明人称作“戒指”、“手记”、“代指”等。在戒面的处理上有多种表现手法,有的戒面为素面,有的界面刻或镂花纹,有的戒面上镶嵌有宝石、猫眼、绿松石、珍珠等名贵珠宝。江宁将军山沐英第四世孙黔国公沐瓒的夫人墓中,出土了3只金戒指,一枚上嵌着绿松石,另两枚则嵌着红宝石, 做工精巧。
在明代功臣墓出土的金饰品中,江宁将军山沐英之孙沐斌之妻梅氏墓出土的嵌宝石金盒和沐斌之妾邢氏墓出土的佛像纹金盒,最为精美。两个盒子的形状大小相仿,嵌宝石金盒的盒面满饰莲花、如意云纹,上嵌红宝石、蓝宝石与绿松石。盒侧面饰缠枝莲纹,盒底以如意云纹为地纹,上刻梵文六字箴言。佛像纹金盒正面为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身着通肩大衣,衣质轻薄贴体,衣纹线条流畅。手作禅定印,身后有背光。四角分别饰禅杖纹。金盒底部刻有梵文六字箴言及“福”字,四角饰云纹。金盒制作工艺精湛,装饰华丽,具有极高的宗教、历史和艺术价值。
纵观明代功臣墓出土金首饰,大凡都经过巧妙的设计,精细的加工,使得它们造型奇巧,色彩斑斓,美不胜收,是古代金首饰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