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金棺银椁

TIME:2015-09-21

2008年7月,南京市博物馆在大报恩寺遗址发掘清理一处塔基和地宫遗迹。根据地宫内出土的《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碑铭,确认该塔基和地宫是宋代大中祥符四年修建的长干寺建筑遗存。据碑铭记载,地宫内瘗藏有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及诸圣舍利。这些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椁,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以缄藏焉”。2010年6月,瘗藏舍利的金棺银椁在南京古刹栖霞寺盛世重光。尘封千年的佛家珍宝再次让世人震撼。

银椁长18.2、宽10.5、通高19厘米,整体上可分为上椁、下座两大部分。上部的椁呈棺状,一端较高,一端略低,有盖有体。盖顶有五个折面,上面錾刻装饰莲花、凤凰、人面鸟身的妙音鸟(迦陵频伽鸟)等精美、复杂的纹饰;椁盖的两个端面皆浮雕出门楼的造型,包括屋檐、檐下的斗拱,以及檐上围绕的如意祥云等。椁体为长方形,两端面与顶盖的纹饰相接,錾刻出两扇门的形象,门上装饰柱剑而立的门神图案。两个侧面的中部亦为门神,门神两边为手持笙、笛、排箫、竽等各种乐器的伎乐神。银椁的下部为长方形须弥座,须弥座的上、下分别有两层和三层出涩,其中下部的第三层出涩装饰为一圈仰莲瓣,而上部的两层出涩装饰为仰覆莲瓣。须弥座中部的束腰部分共有八个壸门,内饰莲花。该银椁实为鎏金银椁,在底座仰覆莲、壸门,上部的门楼、门神、伎乐神等关键部位施以鎏金,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装饰效果。

银椁内藏一只纯金打造的金棺。金棺的形制与纹饰与银椁类似,长13.1、宽6.3、通高7厘米。盖顶面五折,上饰莲花、凤鸟,两端也各饰一只凤鸟。棺体两端各饰两位柱剑门神,但两侧面各饰三位伎乐神,手持的乐器增加了唢呐、拍扳等。佛顶真骨即瘗藏于金棺内。

另外在七宝阿育王塔内最底部又发现了第二套舍利容器,依次为漆函、银函和鎏金银函。漆函正方形,通体髹黑色漆,显得庄严肃穆。漆函内的银函,方形盝顶,边长14.5、通高13.2厘米。盝形函盖的顶面浮雕双龙戏珠,四个斜面上各饰双凤,八凤呈祥函而四个立面各饰三只双头金刚杵,杵心处以莲花为饰。函体四外壁的中心皆饰一尊佛像,结跏趺坐于一朵莲花之上。函盖与函体还以缠枝卷草做为底纹。银函内再盛放一只银鎏金小函。此函为正方形,边长7.7、高5.7厘米。函盖顶面中心饰四朵缠枝莲花,围以菱形边框,四角各饰一朵折枝莲花。函盖四边立面上各饰一只双头金刚杵,杵心为莲花。函盖有纹饰处皆鎏金。函体四外壁亦饰金刚杵,但素色无鎏金。此金函内藏有诸圣舍利。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经六朝、隋唐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汉化佛教,对于佛舍利的瘗藏、供奉亦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一般均有石函、铁函、银椁、金棺、琉璃瓶等层层套装;金棺、银椁外有的还用锦缎包裹。这次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金棺银椁等瘗藏舍利的容器,对于研究宋代金银器制作工艺、佛教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银椁底部刻有铭文,有“大卿施护佛顶骨”的字样,记录了佛顶骨舍利是施护捐赠的。据史料记载,施护是印度人,他于公元980年,从印度来到中国弘法,当时的南京被称作“昇州”,是中国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施护除了携带大量的佛经以外,还将珍贵的佛顶骨舍利带到南京,并最终供奉于在长干寺地宫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