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5-09-21
宋代瓷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宋代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宋代有著名的五大名窑:官、汝、哥、定、钧,因存世量极少,民间有“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之说。
南京市博物馆目前收藏的宋代官窑瓷盘,按照尺寸大小分为二种:大盘口径16.1-16.4,高2.9-3.1厘米;灰色胎,釉色青灰,釉面平滑,光润如玉。釉面自然开裂形成冰裂纹;六葵瓣形口,口外侈,浅腹,矮圈足。口沿釉薄,露出紫口,矮圈足,底足无釉。小盘口径13.5-15.3,高2.2-2.8厘米,灰色胎,釉色青灰偏黄,细腻光润,瓷盘釉面通体冰裂纹;六葵瓣形口,口外侈,浅腹壁,折腰,矮圈足,底足上釉,圈足内有6个支烧钉。这批官窑瓷盘造型规整,制作精细,是南宋官窑瓷器中不可多见的佳作。
官窑是宋代宫廷垄断的著名瓷窑,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由于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因此官窑瓷器的学术之争是中国陶瓷界的重要研讨课题。北宋官窑相传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早期的青瓷产品,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质细,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为主,兼有青灰、青黄和炒米黄等色调,釉层薄而润泽,有纹片,满釉支钉装烧, 器底有圆形支钉痕,工精质高。后期官窑青瓷的烧造追求玉石质感,改变制瓷工艺,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二次烧成的厚釉工艺,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釉面上显露横竖交织的蟹爪纹片或层层叠错的冰裂纹片。由于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与圈足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形成“紫口铁足”的特征。南宋官窑器均属皇家所用,器型极其严谨规范,追求精致,形制尺寸都有严格规定。
馆藏的官窑盘,是从南京中央门外张家洼明代墓葬出土。根据墓志志盖篆书“故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东胜侯食禄一千五百石汪公墓”得知,此为明代开国功臣汪兴祖的墓葬。该墓出土了具有元青花云龙纹高足碗、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等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就有这批南宋官窑瓷盘。
据发掘墓志和《明史》卷一三三列传二一记载,汪兴祖,庐州巢县人,生于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死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其父张德胜随朱元璋渡江南进后,于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和陈友谅的一次战斗中战死。汪兴祖继承父职,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十余年,在推翻元朝和建立大明王朝的活动中,立下战功,官至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死后赠东胜侯。因其战功显赫,明太祖朱元璋对他辞世“嗟悼久之”。据此专家推测,在他的墓葬中能陪葬如此丰厚的器物,可能是朱元璋特赐之物。
细赏这几件南宋官窑瓷盘,无论是造型、釉色、还是精美的纹片都是南宋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这种巧妙的运用瓷器制作中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出现的纹片现象作为装饰瓷器的特殊手段,并通过工艺控制纹片的大小和疏密,使之纵横交错,如丝成网,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制作出精美的宫廷瓷器专用品,这是中国瓷器美学中的重大突破。美丽的纹片和它端庄敦厚的器型, 柔和流畅的线条, 肥厚莹澈的釉层;幽雅的色泽、如玉般的质感,使瓷器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