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5-09-21
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的硅酸盐矿物晶体。其成分为二氧化硅等,其硬度不低于摩氏七级,故雕琢难度较高。水晶清澈玲珑,兼有玉石相亲之雅。又因其莹如水、坚似玉,在古代被认为是玉的别属,所以有“水玉”、“水精”、“千年冰”、“玻黎”等许多名称。相对于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玉器文化而言,水晶以其晶莹剔透的物理属性,自古以来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至东汉佛教传入我国以后,水晶饰物则被赋予佛教的神秘色彩,更成为善男信女佩带之信物。《山海经·南山经》中云:“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猿,多水玉”,晋·郭璞注:“水玉即今水精也”水精即水晶。《涅磐经》卷九云:“譬如明珠置浊水中,以珠威德,水即为清。因此佛教徒常以佩戴水晶来比拟洁心。”《法华经·序品》有云:“持净戒犹护珠”,由于水晶在佛教教义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2008年,经过千年的历史尘封,北宋金陵长干寺地宫七宝阿育王塔从铁函中缓缓升起,展现在人们面前。塔内瘗藏有如来真身舍利,和佛顶真骨,以及大量珍贵的供奉器物。其中就有一件蕉叶形水晶杯,高4.2厘米、长18.7厘米、宽7.1厘米,水晶质,椭圆形杯,侈口,浅腹,通体光素,器形宛如蕉叶,叶脉疏朗,口沿一侧扁扇形柄,器口镶银鎏金包边。此器用整块莹潔的水晶碾磨而成,光亮澄澈,具有玻璃般的透明度,基本不做过多的细部装饰,恰如其分地呈现了符合宋代注重形神勾勒的简朴玉雕风格。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称,水精为七宝之一。水晶会闪射神奇的灵光,可普度众生,于是水晶被尊崇为菩萨石。七宝指的是砗磲、玛瑙、水晶、珊瑚、琥珀、珍珠、麝香等。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七宝象征着高尚、纯洁、坚毅、安祥、富足、康健和圆满,又代表着觉悟和智慧。因此佛教信众常用七宝供佛可获无量功德。
南京古长干里历史悠久,早在三国孙吴时期,在长干里就有了佛教的精舍。江南第一座佛教寺院建初寺就在长干里,实为江南佛教的发祥地。梁武帝时期曾对长干寺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大同年间(535—546年)梁武帝命令住在长干寺旁的数百户人家,献出宅地,长干寺因此新建了许多佛殿、佛堂,规模空前。隋唐年间,长干寺逐渐破败。唐长庆四年(824年)时任润州刺史的李德裕将荒废已久的长干寺阿育王塔地宫打开,从中发现了21枚舍利。李德裕将其中11枚迁往润州(金今江苏镇江市),在北固山甘露寺建造石塔供奉。北宋祥符年间,埋藏在长干寺地下的佛祖舍利经常显灵,演化大师可政在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的帮助下重建长干寺,并建地宫瘗藏阿育王塔供奉佛祖舍利和佛顶骨,同时佛教信众供奉大量佛教器物。此件蕉叶形水晶杯就是当时佛教信众一同瘗藏在地宫中的一件珍贵佛教艺术品。
宋代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所用玉材以和田白玉为主,还有水晶、玛瑙等,经过五代十国漫长的玉器生产低潮之后玉器生产骤然升温,国家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代玉器的空前发展。这时,民间玉雕行业初具规模,玉器市场应运而生,汴梁(今开封市)、扬州、杭州都出现了专门经营玉器的店铺。宋代玉器世俗化的倾向与民间玉雕的兴起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民间玉雕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皇室贵族,也不完全是士大夫阶层,还有对玉器、水晶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从现存的水晶饰品来看,它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玉材的一种。水晶饰品的制作工艺与玉器碾琢工艺相同,也就是说用制玉的工艺制造水晶器,所以它与玉器有着不解之缘。宋代佛教也大量使用水晶制品,如阿育王塔塔身就用大量水晶珠镶嵌,地宫同时也出土有水晶球、水晶葫芦、水晶念珠等。
蕉叶纹水晶杯用整块优质天然水晶制成,是南方地区考古发现的宋代水晶制品,甚为罕见,体现了宋代玉石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