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缠枝牡丹纹玉梳

TIME:2015-09-21

2004年1月的一天,在南京市江宁区江宁镇建中村的一处建筑工地,工人在施工中偶然发现了地下埋藏的古墓。南京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闻讯后,立即组织考古专家赶往现场,对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由封土、墓坑和墓室等部分构成,砖石结构、墓葬的平面呈“吕”字形,分为两个墓室,两室东西向排列,墓壁均由三重砖石构成,外用一层三合土浇浆密封。东侧墓室历史上曾多次被盗,墓室内还留有盗墓者留下的凿痕。墓底中部用长方形青砖平铺,四周为制作规整的长方形石板铺地,部分墓砖上还印有“大宋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八日……”等多种铭文。西侧墓室以东侧墓室西壁为依托后砌筑其余三面。整个墓葬形制较大,是一处等级很高的宋代墓葬。

考古人员重点对西侧墓室进行了清理。木棺内浸泡着黑色的棺液,棺内有一具人骨,经鉴定为一老年女性。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包括:玉器、玻璃、水晶、玛瑙、琥珀器。其中玉器数量最多,一对玉梳,造型玲珑秀美,雕琢精致,是目前出土的宋代玉器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这对南宋牡丹纹玉梳,是南京地区迄今发现中,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玉梳。玉梳以和田玉制成,整体呈薄片状,长13.7厘米,宽5.1厘米,厚0.3厘米。梳子呈半月形,大小与成年人手掌差不多。梳齿制作规整,在仅1厘米宽的梳背上采用透雕工艺细致的琢出三朵盛开的牡丹和两朵含苞待放花蕊,其间辅之以缠枝叶,构图疏朗雅致。镂空最细的地方,只有2—3毫米,显示出工匠高超的琢玉技巧,代表了南宋时期琢玉水平。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玉”字从“王”从“丶”。“王”指王者,“丶”读音同“主”,用同“主”,意为“进驻”、“入住”。“王”与“丶”联合起来表示“进驻王者腰部”。“玉”的发音同“域”,后者指王者领有的国土。“玉”是远古王室享有的美石,用于制作规范社会关系的各种指示性、标志性、象征性的器物,作为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调整器。“玉器”就是美石器物,本义:王者腰部佩挂的美石,引申义:用来制作王者佩挂物的美石。有关玉的文献记录很多: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王齐则共食玉——《周礼·王府》;惟辟玉食——《书·洪范》、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重视礼仪,在仪容服饰上就体现出很强的礼仪观念。《周礼》规定日日梳理头发,每三天必须洗头沐浴,称之为“栉沐”。晋代诗人傅咸在《栉赋》中说:“—发不顺,实以为耻:”意思是说头发散乱而不加梳理,是一种羞辱。可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梳头纳入了礼仪的观念。

古代称梳子为:栉,一般按照梳齿的密度,把齿松的称为栉,齿密的称为篦,所以梳子又统称为“梳篦”。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经出现梳子。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隋唐五代的梳篦,多做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

唐代时,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而且妇女头上插的梳篦不仅使用一把,这从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畴的《捣练图》等妇女形象上可以看到。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做成半月形,建中宋墓出土的玉梳,就是宋代玉梳很典型的形制。

宋代时,头上插梳比唐代更加流行,梳子的奢华程度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期。在一幅甘肃敦煌的宋代壁画上,一位端庄的妇人,头上插有三对儿梳子,真实再现了宋代妇女头饰和妆容的雍容华贵。正如画中描绘的妇女形象,宋代妇女头上所插梳子经常是左右两侧都插,加上高高盘起的发髻,上面插满各种首饰,使妇女行动十分不便,而且梳子的材质,也越来越豪华,雕刻更加精美。逐渐形成了奢侈浪费的社会风气,为了限制这种炫富的不良风气,北宋皇祐年间,宋仁宗曾下诏规定:“妇人所服冠,高无得过四寸,广无得逾一尺,梳长无得逾四寸,仍无得以角为之。”规定梳子的长度不能超过四寸,而材质不能用贵重的牛角。但是,皇帝颁布的法令,并没能有效禁止梳子的奢华之风,直至元代,梳子的奢华之风才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建中宋墓出土的玉梳,不仅反映出宋代梳子奢华的时尚,而且,专家推断它出现的年代应该在皇帝禁令颁布之后,这证明宋代梳子奢华之风,并没有因皇帝的明令禁止,而得到控制。

“香喷瑞兽金三尺,人插云梳玉一弯”,宋代词人辛弃疾在《鹧鸪天》中对妇女插梳的美好形象进行了细腻描绘。好像一轮弯月的玉梳,不仅是实用与美观结合的艺术品,也在诗词,绘画中展现出中国古人追求美的精神内涵。

这对精致的玉梳对于研究我国宋代玉器制作工艺、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